锌层厚度不足时,表面易因生产或运输产生微小针孔、划痕(肉眼难察觉),这些缺陷会成为锈蚀突破口:
空气中的水分、氧气或腐蚀性介质(如雨水、盐分)会通过缺陷渗入,直接接触底层钢带;锌层因厚度不足,无法通过 “牺牲阳极” 作用(锌优先氧化保护铁)完全覆盖缺陷区域,导致钢带局部形成微电池,出现 “点蚀”—— 表现为表面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褐色锈点,且锈点会随时间逐渐扩大(直径从 0.1mm 增至 1-2mm),锈蚀产物(氧化铁)还会挤压周边锌层,导致锌层剥落,进一步扩大腐蚀范围。
镀锌打包带多用于货物捆扎,与货物、卡扣或自身重叠处会形成微小缝隙,锌层厚度不足时,缝隙内易积存水分、灰尘(形成 “缝隙电解质环境”):
缝隙内氧气含量低于外部,锌层的牺牲阳极保护作用失衡,底层钢带会优先氧化,引发 “缝隙锈蚀”—— 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连续的红褐色锈迹,严重时会导致打包带与卡扣、货物粘连,不仅影响后续拆包,还会因锈蚀削弱打包带的抗拉强度,可能在运输颠簸中断裂。
若锌层厚度远低于标准(如国标要求≥8μm,实际仅 3-5μm),在潮湿、高盐雾(如沿海地区)环境下,锌层会快速被消耗:
短期内(1-3 个月)锌层会从表面开始均匀氧化,出现 “白锈”(氧化锌、氢氧化锌混合物);若未及时干预,白锈会逐渐转化为 “红锈”(底层钢带锈蚀产物),此时锌层已基本失效,打包带表面会全面覆盖红褐色锈层,质地变脆(抗拉强度下降 50% 以上),无法承受货物重量,易在捆扎后或运输中断裂,导致货物散落。
镀锌打包带在捆扎后会处于持续受力状态(维持货物紧实度),锌层厚度不足时,锈蚀与应力会共同作用引发 “应力锈蚀开裂”:
锈蚀产物会对钢带产生内部膨胀力,叠加外部捆扎应力,导致钢带表面出现细小裂纹(多沿受力方向分布);裂纹会不断向内部扩展,即使打包带未直接断裂,也会因裂纹存在大幅降低承重能力,若货物震动或受力增加,裂纹会迅速扩大,引发突发性断裂,存在安全隐患。